本文转自:人民网-云南频道
夏日晨光中,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小街伞组村民扎儿,正悉心照料着自家的菜园。鲜嫩的辣椒青翠欲滴,饱满的李子低垂枝头。这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,是沪滇协作助力佤山村寨焕发新颜的生动缩影。
勐梭镇班母村小街伞组航拍。刁弘智摄
“过去这里杂物堆积、人畜共居,如今家家有花园、菜园和现代化厨房,寨子彻底变了样!”扎儿的自豪感,道出了沪滇协作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的成效——350万元的项目投入,改善了小街伞组的人居环境,让村民的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在沪滇协作项目帮扶下,小街伞组面貌焕然一新。昔日人畜共居的窘境被整洁的畜舍取代,露天厨房也升级为配有白瓷砖灶台、抽油烟机等设施的现代化厨房。
“以前烧柴火做饭,如今用上电磁炉,灶台光洁如新。”村民扎儿擦拭着台面,笑称“做饭都成了享受”。
项目建设不止于“面子”。村道两旁的花台栽种了凤凰木、三角梅等植物,形成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绿”的景观带;挡土墙工程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,光伏路灯照亮佤山夜色。
更可喜的是,村民自发划分“卫生责任区”,将绿化管护纳入村规民约。“如今,大喇叭通报门前卫生情况,比罚款更能督促大家保持清洁。”扎儿指着公示栏上的评比表说。
勐梭镇班母村小街伞组村民扎儿。刁弘智摄
“所有村民都感谢上海市的帮扶,现在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强了,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。”扎儿说。
沪滇协作的温暖力量,同样惠及45公里外的力所乡南亢村富倮组。曾经杂草丛生的村口荒地,如今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。每逢周日,市场内本地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家禽及各地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,吸引周边村寨众多农户、商户和消费者前来交易,现场人声鼎沸。“以前种的菜、养的鸡鸭鹅自家吃不完,现在有了交易中心,能卖出去一部分,连隔壁村都来赶集了!”富倮组村民娜努笑着说。
富倮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建成,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稳定销售渠道,助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、拓宽增收途径,更成为展示特色农产品的窗口,吸引外地客商采购,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。
力所乡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陈春雨介绍,在富倮组,沪滇协作投入610万元实施特色村寨建设,项目涵盖厨房改造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人畜分离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。
力所乡富倮组航拍。刁弘智摄
同时,以“五园建设”为基础,串联村民的小菜园、小花园、小果园,形成特色景观线,实现“出门赏花、伸手摘果、弯腰摘菜、庭院创收”,将村庄建设成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家园。
“项目的实施,既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激发了群众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下一步,力所乡将在项目基础上,更好带领群众迈向共同富裕,共建美好家园。”陈春雨说。
小街伞组与富倮组的蜕变,是沪滇协作赋能西盟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。自结对帮扶以来,上海精准引入先进治理理念。2017年至2024年,上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.48亿元,实施项目124个,涵盖人居环境整治、产业振兴等领域,全面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。
沪滇协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,更探索出“可持续发展”之路。特色交易中心带动增收、光伏路灯点亮夜色、卫生责任区纳入村规民约……东西部协作的“同心圆”,正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感。(刁弘智)
小麦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